聚氨酯

中国供应链新机中国1战略在形成新

发布时间:2023/1/3 10:24:52   

来源:商学院

中国供应链新机:“中国+1”战略在形成

中国供应链依然有其强大的韧性。只是我们需要改变既往的思维,重新认识全球的经贸格局,因为成本将不再是全球化唯一的考量因素,而这是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钱丽娜石丹

德国化工公司科思创(Covestro)在过去的一年里经历了供应链的几次调整,而调整的原因是美国对中国市场加征的关税。

年10月,美国对中国的床垫、枕头和沙发等软质家具企业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这些都是科思创聚氨酯业务部TDI产品的主要客户。

为此,科思创通过亚太的物流网络,将原材料出口到中国客户位于东南亚的工厂,帮助实现在当地的生产。这个经验让公司进一步思考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对下游客户的影响。

而近期,美国又将开始对东南亚的软质家具工厂征收反倾销税。科思创聚氨酯业务部在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有18个生产基地,公司可以根据需求来调动不同的生产资源,以此应对不同市场的挑战。

在中国市场,一些内生的产业机会让外企看到更多的机遇。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逆全球化的讨论令人对中国经济的前景疑虑重重,《商学院》记者通过与几家跨国公司的交流,以及与业界供应链专家讨论后发现,中国供应链依然有其强大的韧性。只是需要改变既往的思维,重新认识全球的经贸格局,因为成本将不再是全球化唯一的考量因素,而这是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德国化工公司朗盛年在大中华区的业绩同比增长了14%,驱动增长的动力来自农业、水净化、阻燃剂和添加剂领域。基于此,朗盛决定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促进本土供应链的发展。此外,来自市场的对未来卫生防控需求的信号让朗盛调整策略,将制药业、农业、消毒剂、驱虫剂、水处理技术纳入消费者保护业务板块。

“我们发现,中国市场的需求正在逐渐向有附加值的产品转移,对本地化产品的需求量在持续增大。”朗盛亚太区总裁钱明诚告诉《商学院》记者。

年9月,朗盛在上海化学工业区预留了20公顷土地,计划建设一体化生产基地以及建立一个综合的亚太区应用开发中心,进一步强化本土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目前,朗盛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中,有80%供应本地市场,20%供应亚太其他地区。

巴斯夫在广东湛江正在建造一个综合智慧一体化生产基地,还希望扩大与中国石化在南京一体化基地的现有合资企业规模。

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郑大庆博士说,“疫情期间,巴斯夫多样化的产品组合在中国市场充分发挥了优势,虽然交通运输和汽车行业受到影响,但医药、清洁剂及食品行业出现了需求增长,农业需求也未受到影响。而汽车领域的‘国VI标准’,包括5G技术在内的新基建,都成为巴斯夫业务的新增长点。”

年中国疫情淡去时,还有更多的好消息传来。3月,霍尼韦尔在武汉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霍盛工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年第一家在武汉成立公司的世界强企业;5月,阿迪达斯宣布再度投资苏州工业园区,计划建立智能仓储示范项目,进一步完善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供应链布局;博世年在无锡成立了软件中心,今年准备招收几百名软件工程师……

一位德国公司管理者向记者透露,德国总部投资的原则一是可预测性,二是开放程度,“公司内部评估下来,未来中国市场的透明度会越来越高。”

近期,普华永道中国联合中国美国商会和上海美国商会进行了两项在华美企供应链的调研分析。在过去两年中,只有不到20%的受访企业开始将制造业务迁出中国,以减轻关税影响。

中国美国商会会长AlanBeebe表示,“与国际上的一些看法不同,我们基于中国的数据表明,大多数美商会会员公司短期内没有计划离开中国。某些公司可能会从中国转向其他国家……但这是一个代价高昂、耗时耗力且基本上不可逆转的过程……因此,我们希望看到企业采用‘中国+1’战略,在利用中国市场机遇的同时,分散供应链风险。”

双循环的意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在近期工作会议上首提“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普华永道中国管理咨询合伙人钟晓扬认为,这个话题需要从三个层面探讨:首先是理解“双循环”的内涵,其次是“双循环”对供需两端带来的影响,最后才能回答它对于供应链建设发挥的作用。

双循环的一层是国内市场循环。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头愈发浓烈,在部分外部市场规模可预见萎缩的情况下,中国作为拥有世界超1/5人口的国家,利用国内超大市场的潜力来拉动内需,能够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性。

国内消费者的需求特性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消费分级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全渠道的发展,客户对于物流配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保障新品快速推向市场,甚至以分钟级别的偏差送到消费者手中,供应链升级是未来的大趋势。

另一层是国际市场循环。钟晓扬说,首先要明确,“逆全球化”不等同于闭关锁国,而是近似于“局部全球化”或“邻近区域化”的概念。在未来欧美市场需求持续减弱的情况下,挖掘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需求就成为寻找增量市场切实可行的思路。

新兴的区域市场,一方面需求特性与欧美成熟市场有很大区别,另一方面能带来新的资源,比如本地化的低成本的原材料和人工。因此如何布局和建设供应链,使其能以低成本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同时具有高弹性,应对不确定性的市场,是供应链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陈祥锋教授认为,各国对于供应链的重视会导致供应链结构发生一定变化,但不能因为有些企业退出中国就叫“逆全球化”,这些企业未必回到本土,而是去其他国家。“每个国家拥有的资源禀赋是不同的,由此形成了全球化的分工与合作。要注意的是,为了提升产品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国家需要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但不是说所有的事都要自己做。在拥有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可以外包到其他国家做出规模化的产品。未来在资本、技术和知识的输出上会有很多机会。”

区域经济新机遇

中国是全球出口贸易值最大的国家。钟晓扬认为,逆全球化并不是外贸行业的丧钟,欧美市场需求下降是可以预见的,但发展中国家及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需求是未来增长的来源。中国可以和东北亚、东南亚合作,形成区域产业整合。

年,东盟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4.43万亿元,增长14.1%;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9.27万亿元,增长10.8%,高出整体增速7.4%。在今年第一季度疫情的影响下,根据海关出口贸易数据,出口额前五的地区及国家中,四个在亚太区,有中国香港,以及日本、越南和韩国,前十中还有新加坡、印度,以及中国台湾。

钟晓扬说,东亚是全球经济的重心,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建立区域供应链。除了尽可能地与欧洲和美国构建供应链,应重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产业和供应链整合,尽快将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延伸至产业和城市化建设。

过去传统的全球资源循环主要是由位于北半球的发达国家与位于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南北纵向的循环。一带一路应开辟发展中国家之间横向的产业和供应链整合。

贸易再定义

钟晓扬认为,产业链的整体分工和布局主要是受到资源、需求、文化、政治开放程度、人才素质等多方面影响。市场本身是没有政治思想的。当各国企业选择某个国家布局某个环节时,是基于企业本身的战略来考虑的。

疫情是一面镜子,能够清楚地反映危机下的需求特性。

在疫情中,中国一季度出口成绩单上有四项增长,排除粮食、成品油两项资源型产品,以及疫情催生的中药材及中式成药出口之外,集成电路出口的逆势增长引人注目。总结来说,稀缺资源、高端产业的产品不可替代性强,供应链的布局需综合考虑全球的需求及特性,要考虑政治格局的不稳定性,同时也要考虑广大的市场潜力,供应链建设需要更具有弹性。

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的产业,产业链极易被复制。发达国家会在成本和长远产业布局之间权衡,一带一路沿线及发展中国家的供应链则是考虑如何以低成本满足其需求为主要考量点。

各国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千差万别,成本和效率存在较大差距。在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各地依据比较优势、精细化分工、成本最低原则的资源最佳匹配,形成了当前全球高度融合的供应链。

“如今的生产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国一地,因此我们不仅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0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