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

疯狂的NASA曾庇护纳粹不择手段挫败苏

发布时间:2023/3/20 17:25:05   
北京治白癜风的儿童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_111465_1/

年4月的一个夜晚,苏联红军已兵临柏林城下,远在公里外哈尔茨山区,三辆装满神秘货物的卡车经过一天的行驶,停在一个废旧的铁矿。

工作人员忙到第二天中午,终于把14吨的货物搬进了矿洞深处的火药库,关闭铁门,炸毁洞口,彻底封存了秘密。

除了两位关键押送人知道,洞里封存的就是令英国人闻风丧胆的V2火箭(A4火箭)研发核心文件外,其他人都被蒙在鼓里。

这两人,一个是导弹推进专家迪特胡策尔,一位是制导装置设计师伯恩哈德特斯曼,而他们是在德国V2火箭之父冯·布劳恩的命令下特地找到了这个不起眼的矿洞。

那夜过后,真正掌控这些珍贵秘密资料未来的就只有一个人——冯·布劳恩。

二战败亡后,这些纳粹德国黑科技遗产归了谁?

冷战开启,美苏半个世纪的太空争霸如何拉开大幕?

苏联在太空先声夺人,为什么却是美国主导人类科技树的加点……

一系列连锁反应就从这些被埋藏的资料展开。

二次大战的末期,美苏费尽心思争夺希特勒遗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德国V2导弹的相关资料与科研人员。

作为V2总设计师,年仅33岁的冯·布劳恩,也知道身为纳粹军工科学家免不了上军事审判席,而自己作为希特勒钦点的V2导弹之父、党卫军头目希姆莱的偶像、德三帝国军工科技的未来掌门人,明显难逃清算。

为了留下筹码,也防止研发心血被末日癫狂的纳粹分子销毁,冯·布劳恩密令胡策尔和特斯曼两位私人助手,把火箭研发资料和相关专家技术人员转移隐藏起来。

或许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冯布劳恩还年轻,他还有更大的航天梦想。

有了筹码,跟谁谈呢?英国是不可能的,V2导弹在英伦三岛狂轰滥炸,欠了多条人命,找英国人谈容易变成送人头外卖。刚刚复国的法国正在清算纳粹,也不安全。至于苏联,一想到慈父的铁拳,冯·布劳恩两腿止不住地颤抖。

去美国就成了最不坏的选择。

与此同时,美国也把冯布劳恩列为头号争取对象,派出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带着等30人以顾问团的名义在欧洲搜罗德国科学家,团队里还有一位中国人,就是冯卡门的弟子钱学森。

美苏都很清楚,战争打赢了,战利品不仅仅是地盘,黄金、缴获的军事装备这些显性资产,还有人才、设备、技术、知识产权、资料数据等等隐形资产。为此,美国不惜庇护了一大批战犯,除了德国的冯布劳恩,甚至还包括日本七三一部队的长官石井四郎。

面对带着宽大政策远道而来的冯卡门,冯·布劳恩带着胡策尔与特斯曼等等V2研发人员主动投降,献出了哈尔茨山区的14吨文件,还协助德国最重要的名科学家和一千多技术人员前往美国,最终免于了战犯待遇!

此外,趁苏军还在收拾残局,美国专门派了一个特别行动小组深入位于苏占区的两座V2火箭兵工厂,搜罗了V2导弹的设备、材料、导弹实物、零件等等,全部用火车拉了出来一并装船运往美国,只留下空荡荡的工厂给了苏联。

当然,苏联人也不是空手而归!由于冯·布劳恩提供的火箭专家名单涉及人员复杂,美国人没有全部接受,一时间也找不齐。所以很多V2研发专家在苏联给房、给钱、保护家人等等优厚待遇吸引下投奔了社会主义阵营……

美苏太空争霸的序幕就在一群德国纳粹科学家之间拉开了。

二战结束后,美苏军事科技开始竞赛,核弹、喷气式飞机、新型坦克军舰雷达层出不穷。十几年里,美国悄悄利用冯·布劳恩带来的纳粹研发团队,研发滑翔机、超音速飞机以及基于V2导弹的红石弹道导弹。

后来消息走漏,一度招来了公众舆论甚至爱因斯坦的批评。

这种环境下,作为身负黑历史的前纳粹党卫军少校,尽管冯布劳恩不断发文阐述自己的航天计划,但美国政府并不感冒,比较佛系,直到苏联搞了一个大新闻:率先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

战后,在德国V2技术基础上,苏联天才科学家科罗廖夫带领团队很快弄出了R7火箭并不断推陈出新,于年10月4日,用R7火箭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也是人类第一个送入太空的人造物体,斯普特尼克一号,还在同一时期上线了洲际导弹SS-6,射程八千公里。

在军事上,对制高点的争夺永远是重中之重,太空相当于制高点中的制高点,有了卫星就可以把美国看光,然后洲际导弹直接攻击美国本土。安享百年本土和平、自视已经天下无敌的美国人如同再遭珍珠港事件,心态破防,舆论炸锅,政府军方压力山大,史称“斯普特尼克时刻”。

区区重83公斤、瑜伽球大小的卫星引发的恐慌让美国人强烈意识到,航天科技的军事意义、政治意义,乃至对国家声望,民族自豪感的影响,都太要命了。

美国决定马上回击,于年12月6日,发射先锋号TV3火箭,全程电视直播。

结果火箭点火两秒离地才1.2米就当众放了个大烟花,全国上下黄豆瀑布汗。

虽然事故直接原因是技术不成熟,但深层次原因是决策层不团结、内部扯后腿的结果。

在苏联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前,美国海陆空三军早就有了各自运载火箭方案。

1、空军正在研发的阿特拉斯弹道导弹;2、陆军已经成熟的红石导弹;3、海军也有维京人探空火箭项目。

其中,由冯布劳恩带团队搞出的的红石导弹一开始是最被寄予厚望的,但空军、中情局和兰德公司却害怕这个由前纳粹科学家主导的项目引发民众对太空科技不好的联想。

他们是想要和平利用太空吗?

恰恰相反,越是搞军事用途,越是要打造和平利用太空的舆论环境,彼时三家都极力在推军事侦查卫星系统,所以担心一个由纳粹科学家主导的太空项目会引来舆论压力以及苏联人的警觉,于是就全力推动科研属性最强的维京人探空火箭来执行先锋号任务。

但维京探空火箭本身指标性能只有德国V2火箭的一半,而且只携带了一个1.5公斤重的微型卫星,远不如斯普特尼克卫星的83.6公斤,只能算充充门面。

冯布劳恩早料到中情局的小算盘,非常无语,但也没办法,只能发发牢骚,打赌先锋号永远不会成功,结果一语成谶,爆炸事故重重给美国人扇了一耳光。

这么一耽误,苏联那边又发射斯普特尼克2号,还带了只小狗,下一步就是载人航天了。

美国人彻底慌了,什么和平大旗什么纳粹,脸的问题都先放一下。事故两个月后,冯·布劳恩用红石导弹改进的木星-C火箭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总算稍微挽尊了一下。

先锋号那边还不服气,此后两年里发射14次失败11次,不敢再试直接放弃了,是美国航天带过的最差一届。

美国决策层终于开窍,要赶上苏联,靠利益关系复杂的军方和中情局七手八脚显然行不通了。

年8月,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国家航空暨太空法案”和一系列配套政策,以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的大量实验室和几千名员工为核心,组建新的航天机构。

NACA当初为应对一战爆发而紧急成立的,多年来为研发轰炸机和战斗机立下汗马功劳,军用色彩浓烈,而机构改革之后,不但吸收民企航空航天部门,还把国防部和空军的太空项目也统一了进来,全部归属到一起,用“造福所有人”的口号成立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曲线满足了军方和中情局用民用技术作掩护的需求。

之前还被认为舆论影响不好的冯·布劳恩赫然出现在总统空间事务科学顾问的位置上,主持研发最关键的装备——土星五号重型运载火箭。

总之,为了赶超苏联,美国人是彻底想开了。

此前,受到小政府理论的影响,除了服务于军方的实验室,美国在联邦一级几乎没有央企级别的机构,而NASA与曼哈顿计划类似,是为了战备而建立的特殊机构,一诞生级别就格外高,直属总统领导,局长由总统任命,是直接推动科研的有形大手。

NASA旗下有六个战略事务部,十大研发中心,实际上囊括了从研发、制造、采买和运营的完整业务链、供应链、产业链。本质上就是一个以民用航天为主,军用为辅,以美国最高国家利益为核心的超级大国企!

这么庞大的架构可不是找一群阿猫阿狗来凑数的,把每个组织拿出来切开,后来看都是吊炸天!

比如大名鼎鼎的肯尼迪航天中心,隶属于六个战略事务部之一的航天飞行部,从登月的土星5号,到现在的马斯克SpaceX火箭,很多都是从这儿发射的。

类似的航天中心同一部门下有四个。

而配套的民企随便拉出一个也都是洛克希德·马丁、波音、通用电气这样的巨头……

为了驾驭这些牛逼机构,NASA的组织特点表现为技术和行政分开,计划和管理分开的矩阵式管理,集权和分权平衡、预算与目标均衡,自由灵活。

毕竟,航天规划动不动就是几十年。如此大的类国企组织得以健康稳定运转,既需要大师和牛人带路,也需要长期大规模的规划与投资!

作为身负重任又是临危受命成立的机构,NASA为了压过苏联,在局长上任一周之后就连续筹划“水星计划”、双子星计划等载人航天项目。

然而苏联却于年4月,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送入太空,再度领先,紧接着又是人类首次太空出舱、首位女性宇航员。

留给美国人“第一”的机会不多了,肯尼迪一拍大腿,我们直接登月!!

年9月12日,美乐宗肯尼迪发表了著名的登月演讲,选择登月“不是因为他容易,而是因为他困难重重”!

一句话,爷就是来挑战难度的。

为了赶超苏联,NASA不计成本,三步并两步,把水星计划替换为阿波罗计划,直接奔赴月球。

这背后的关键是,刚刚打赢二战的美国,面临着庞大的战时体制向和平时期转变的问题,大头兵们可以退伍、飞机大炮可封存,但数量众多的科学家工程师与高速运转的科研体系直接废弃就属于暴殄天物了。

于是,这些饱和的资源迅速转向了为美苏争霸服务,加上当时布雷顿森林体系刚刚建立,全球黄金储备八成在美国,美元坚挺预算充裕,根本不怕什么超前和浪费,花,都给老子花,吃龙虾也能吃饱,快把吃主食的陋习改掉!

仅仅是一个阿波罗计划总投入就超过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0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有2万家企业、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参与,总人数超过30万人。

整个登月计划最重要的装备就是土星系列火箭,由冯布劳恩博士亲自坐镇。

其中超重型土星五号是人类迄今为止成功发射的最大的火箭,高度达到米,直径十米,总重量吨,运载能力吨,大到只能用船运,每发射一枚的造价相当于往太空射了一发当时的主力航母!

土星5号火箭是多引擎设计,上下共有上百万个零部件,涉及无数道复杂的工序,只要有一处隐患,就可能造成箭毁人亡的惨剧。

在庞大的组织、预算支撑以及冯布劳恩的帅旗下,土星五号取得了成功。

从年首飞到年停飞,美国共发射了13枚土星五号,成功率%,而当人类再次能建造超过土星5号的火箭就要等到21世纪的今天了……

而火箭只是整个登月的一部分,还有载人航天,绕月、探月、登月,月球轨道交会返回等等流程,需要制造车间、地面中心,发射中心以及人员培训等等无数次的测试。

在冷战争霸的氛围下,阿波罗计划也少不了急功近利,最著名的是年阿波罗一号的悲剧,大量易燃材料、脆弱的线路设计、保守的舱门盖、纯氧环境,一连串不成熟的设计最终导致三名宇航员枉死于重重保护下的飞船测试中。

但事故并没有阻断NASA坚定推动载人登月的步伐。

年,土星五号运送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美利坚举国欢腾,登月过程也在全球直播。在全世界的见证下,美国夺回了代表人类这个物种开拓生存空间的道德制高点,其政治意义不言自明。

踏上月球之后,阿姆斯特朗说出那句: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波营销格局直接拉满,力压苏联一大头,NASA的黄金时代进入最高潮。

从此开始,阿波罗计划总共送了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苏联那边,由于科罗廖夫年死于手术事故,与土星五号同级别的N1火箭没了主心骨,在资金有限技术复杂的情况下强行推进,仓促发射,屡屡炸成大呲花,彻底葬送了苏联登月计划。

而美国不但有冯布劳恩坐镇,而且“阿波罗计划”更证明了NASA作为一个集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工程建造以及管理运营于一体的超级综合体,大规模调动几十万人员以及协调管理几千家机构、企业、大学的管理动员能力把人类组织力提升到了巅峰,实现了神话般的登月。

但这也是美国人为了赢得冷战、携二战体制惯性,不计代价疯狂投资的结果,所以阿波罗计划之后,激情消退,直到今天50年了再也没人登上月球!

正因为这种反差,很多人一直用阴谋论看待阿波罗计划,登月造假越传越真,有些怀疑逻辑还套用在了中国登月计划头上。

其实,随着人类重返月球的脚步,当年留下的证据证物,比如月壤,也随着中国采回的月壤,逐步得到比对验证,登月阴谋论也越来越站不住了。

无论如何,回到当时的美国,登月计划的成功,让冯·布劳恩从一个本该被审判的纳粹战犯、美国二等公民,变成了英雄,上电视节目、登杂志封面,走完了人生最后五年,于年逝世。

冯·布劳恩与美国是互相成就的。

他抓住了冷战给了他施展才华的历史机遇和全美上下一气的支持,成就了登月这项历史的伟业。从10多岁加入太空旅行协会,到33岁投降美国,再到晚年洗刷黑历史功成名就,冯布劳恩确实是把一辈子都献给了火箭航天事业,所以在人生最后日子他敢说:这辈子值了。

“如果明天就死去,我回顾自己的一生是充实的,激动人心的,深有报偿的。除了这,一个人还有别的什么可求吗?”

NASA一步登月,冯布劳恩的故事结束了,但他想法,依旧在影响NASA的路线。

早在来美国前,冯·布劳恩为纳粹德国制定的《德国液体火箭发展概况和前景》中就规划了很多超前又极具科学性可行性的设想。到美国后,面对质疑,冯·布劳恩上电视、搞讲座,不遗余力推销他的宏大设想,影响了很多人。

最著名的就包括《1太空漫游》中的车轮形状的空间站,用离心力模仿地球的重力,容纳人类生活,成为科幻经典。还有,在火箭顶部装上一个滑翔机,可以进行全球载人运输的方案,也能引导指挥地面火箭发射宇宙飞船建造空间站。

多年后,马斯克还捡起冯·布劳恩的灵感,又拿星际飞船搞环球运输狠狠炒了一波。

但在几十年前,很多天才理念实在太费钱难度也太高,却直接启发了NASA,比如航天飞机,本质上就是冯布劳恩的火箭+滑翔机,只是结构不太一样。

原来在阿波罗计划后,对手苏联的登月已经失败,美国在太空竞赛中领先优势扩大,而登月本身的实用价值八字还没一撇,之后什么月球采矿、月球基地也就没后续了。

NASA开始回到地球这边,进入了更实用的航天飞机阶段,也正是从这里开始,NASA逐步从巅峰开始走下坡路。

航天飞机这东西说白就是个天地运输工具,虽然牛逼plus,但也是火箭、卫星、载人、登月之后对大荷量、低成本、可重复发射的需求增加的结果。

说是飞机,其实航天飞机自己并不能起飞,要么靠火箭助推发射,或者用波音驮着,本质上就是冯布劳恩所说的滑翔机。

航天飞机本身尾部那三台主发动机是液体火箭发动机,不是一般飞机喷气式发动机,以液氢液氧为推进剂的,那个橙色的大罐子就是装液氢液氧的油箱。

航天飞机主发动机旁边有两个小发动机,这个只负责调整空间轨道的位置,航天飞机执行完任务以后,再用这两个小发动机调整航天飞机位置掉入大气层,靠滑翔在跑道降落,重复利用。

为了实现大荷量,航天飞机发射时还需要两个巨大的固体助推火箭帮忙推进,在离开地球之前分离,再捞回来重复利用,又节省了不少成本。

至于橙色的油箱就不要了,只是个空壳子而已。

有了这些设计,比起动辄上亿甚至几个亿的土星系列火箭,NASA认为航天飞机每次发射的成本能降到万美元,而且航天飞机的舱室有18米长,4.6米宽,不但能装下卫星、空间站组件,甚至整个哈勃望远镜都能装里面,而且航天飞机本身还可以直接跟空间站对接,运输卸货安装无缝衔接,不要太完美!

航天飞机结合大力砖飞的暴力美学和空气动力学的优雅,展现了美帝天下唯吾独尊的气概。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航天飞机的缺点实在太多了。

首先就是安全性差,航天飞机一共就造了6架,真正飞的就5架,然而炸了2个,搭乘的14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主要原因是这东西组件非常复杂,机身超过万个零件,每次飞回来重复利用都要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进行检修,稍有不慎就会酿成重大后果。比如这两次失事,一次是因为一个橡皮圈被冻坏了,另一次是起飞时一块泡沫材料砸到了隔热板。

事实上航天飞机最大的麻烦还是烧钱的问题,据统计,阿波罗登月总成本是多亿美元,而航天飞机项目的总预算是亿美元,单次发射成本预算万美元,而实际单次发射成本为7.75亿美元,远超预算的10倍以上。

整个任务期间,NASA共为航天飞机计划投入了大约亿美元!某些年份,航天飞机生产、改进和操作方面支出几乎要吃掉了NASA预算的一半。

这么个大黑洞,谁顶得住啊!

其实过后来看,航天飞机检修费用奇高拖高了成本只是表面现象。这里面背后底层的逻辑其实是,航天飞机是美国乃至整个人类科技的新边疆,是继阿波罗计划之后,航天科技树继续攀升的过程。

想点出新科技,唯有不计代价的烧钱,然后为新科技的应用画出更大的蓝图(大饼),比如月球基地,巨型空间站,登陆火星什么的。

偏偏航天飞机一开始就是奔着省钱去了,想要用更低成本完成现有任务,纯属南辕北辙,这就属于决策层的失误了。

航天飞机是NASA在冷战下攀登航天科技的最后一个高峰,标志着美国人的航天事业在登月之后,光荣与梦想还在持续,并一骑绝尘,但也是拖累鼎盛时期美国财力物力的大项目。

但如果说航天飞机一无是处那也不合适。

尽管航天飞机是个失败的产品,但美国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储备了无数的专利,给未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NASA预算数值,橘红色的是相当于美元的数值

但这中间还有一层机制要打通——专利转让。

年以前,美国联邦政府每年投入大量拨款给NASA、darpa等等机构,支持下面的高校实验室做科学研究,但美国高科技对经济的提振有限,还被战后重新爬起的德国、日本大幅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关键在于之前专利一旦转让,后续研发就容易遭遇专利垄断,而国家资助的科研往往事关重大旷日持久,特别是NASA为一个目的会不计成本持续投入几十年,自然不会随便转让专利,要价高昂,中小企业根本负担不起。

当时,联邦政府持有的近2.8万项专利,只有不到5%变成了驱动经济发展的产品。

年,美国出台了关键的《拜杜法案》,做了一个巧妙的处理,把专利的所有权和商业开发权分开了。专利商业开发权转让出去以后,所有权仍然归开发者所有,企业可以放开开发民用产品,科研人员们也可以安心继续做研究,民众也不用担心国家知识产权流失。

而企业不但一次性支付的专利费低了很多,还可以选择按照销售业绩与高校科研机构约定分成,一般是1-2%,不超过3%,大大降低了专利使用门槛。别说是企业,就连很多创业者个人都掏得起,车库里创业成为了现实。

结果就是,大量企业加入到技术转化的行列中。

《拜杜法案》颁布后,美国官方每年的专利许可量成倍地增长。年达到了件,3年就上升到了件,专利许可总量也达到了2.6万件。

科技树点开了,产学研链条打通了,美国迎来了80年代依赖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大爆发。

以集成科技产品芯片为例,军品航天级芯片比普通芯片要贵的多得多,火星车用的PowerPC处理器价格高达20万美元一颗,而像ATMEL(爱特梅尔)、赛灵思的宇航芯片更是动不动就上百万、甚至几百万一颗。

只有NASA才能长久承担这种开销,而这也为美国的芯片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种子用户。

从第一个进入太空的“旅行者1号”RCA芯片到NASA早期的航天飞机采用Intel处理器、再到哈勃太空望远镜采用的芯片,单单阿波罗计划及相关研究就消耗了美国一半以上的产品,扶植了刚刚起步的集成电路产业,培养了赛灵思,RCA,摩托罗拉,英特尔,AMD、联合信号,爱特梅尔等一大批芯片公司,才有后来IT互联网的繁荣,直接决定了硅谷的领先地位。

事实上后来由航天转化到民用的远不止IT行业,材料工业、流体力学、机械部件、通信、导航、电视、天气预报、电脑手机,翻翻家谱都是航天事业留下的遗产。

八零九零后的朋友想必都经历过从胶卷摄影到数码摄影的变迁,现在我们每天都能用手机拍照、打卡、直播,但如果没有NASA为了解决太空没法洗胶片而开发小型化的CCD图像传感器,并转移专利,手机拍照可能还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又比如婴儿配方奶粉中常见的营养成分的DHA,有益于大脑和眼睛发育,以前只能通过海鱼摄入,生产不便,后来在NASA为火星月球基地开发“受控生态生命支持系统(CELSS)”时培育藻类才发现了大规模生产DHA的技术。

医院体检要做CT或者核磁共振(MRI),由于不是可见光成像,需要通过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美图”,才能区分不同的人体组织给医生去评估。这个图像处理程序最初是被用在地球资源调查卫星上,通过不同的颜色对地表资源分类,对不同种类的图像综合分析。

还有一些高端的床垫、电竞椅以及医疗护垫都会用到一种聚醚型聚氨酯泡沫海绵,俗称“记忆海绵”,最初也是由NASA先用在航天器的座椅上保障宇航员的舒适和安全。

甚至阿姆斯特朗那句“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也让无线耳机技术走出航空航天小圈子,才有了今天的无所不在。

NASA本身只为航天服务,但为了在太空这种资源有限行动不便的极端环境下完成种种任务,NASA点出了一整棵科技树,不经意间从NASA走出去的新兴产业拉了差点走不出滞胀的美国经济一把,耗死了苏联,打赢了冷战!

冷战过后,美国人长出一口气,烧钱的争霸项目立马不吃香了,NASA预算连同其他军事项目也一起受到削减,进入激情释放完毕的贤者时刻,面临自身存在价值的根本问题。

自打航天飞机失败后,NASA似乎一天不如一天,不但失去了把人送入太空的能力,整个机构的效率也开始降低,官僚作风越来越严重,铺张浪费行为显得更加突出,还爆出百年铝企篡改数据的造假丑闻,导致两个卫星坠毁……好的时候怎么都好,不好的时候,漏洞全显现了,甚至发射卫星都得找其他国家帮忙,运送宇航员的事儿更是只能租借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万美元一人次。

此外,依靠经济的腾飞再加上两弹一星的老底子,进入新世纪的中国载人、空间站,北斗导航、嫦娥计划等等项目稳步进展,连好莱坞的太空桥段也得看中国人眼色。

此时的NASA却已经再也没有二战后那种战时体制的支援,没有了美国当年强大的工业体系,更没有冯布劳恩那种宗师级别的人物,甚至在08年金融危机、低效率医疗系统以及阿富汗战争的巨大消耗拖累下,连拼财力的底气都没有了。

小布什和奥巴马时代美国人不是没惦记登月,但一个个利益集团都等着用钱,国会老爷们的脸色越来越难看,NASA预算只能一砍再砍。

况且航天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整个产业链在长时间停滞的过程中很多环节已经断了,NASA走到了“国企改革”的十字路口。

于是马斯克就来了,他曾经做电子支付起家,受益于美国的航天事业推动的IT繁荣,现在算是反哺航天事业了。

而这么做的不止马斯克,互联网行业搞火箭的还有亚马逊贝索斯建立的蓝色起源。

当然这一切的背后操盘的还是NASA!

2年,Spacex成立,两年后4年小布什就提出了支持商业轨道运输服务(COTS)计划,商业运输正式登上载人航天舞台。

6年8月18日,SpaceX宣布获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商业轨道运输服务的合同。到了8年,NASA为了保证航天飞机退役后在年的空间站补给任务,又与SpaceX签订了16亿美元的商业合同。

这些合同带来的金额大大超过了马斯克自掏腰包的1亿美元,在一次次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中扶持SpaceX进行了一连串火箭发射豪赌,一步步点开猎鹰系列火箭的炫酷至极的可回收技术。

而这并非SpaceX独享的待遇,二战后波音公司的波音客机远销世界各地,但作为波音的原型,美国军方采购的C-运输机数量更多。

2年,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还组建美国联合发射联盟,垄断了了美国的火箭发射,坐地起价,才让NASA有了扶持SpaceX之心。

年,NASA宣布SpaceX和波音公司共同赢得价值68亿美元的“太空的士”合同。

波音的SLS超重型火箭是NASA的亲儿子,一切还是按照之前的节奏来,乍一看指标也挺高,直径粗达9米,高米左右,不次于当年的土星五号。

但SLS超重型火箭就是把之前的东西改吧改吧又拿出来,没有太多创新,反而是预算不断提高,发射时间也不断跳票,延续了NASA体制里的老毛病,效率低投入大。

星舰明显不一样,星舰这东西高米,直径同样是9米,体型比SLS还大,关键是SLS目前每发射一次要41亿美元,而马斯克未来打算价格只需0万美元,是它的1/。

为了省钱,马斯克无所不用其极。

星舰上半部分是一个高50米,直径9米的太空飞船,可以把人送入太空,也可以装吨货。下半部分是高度是69米,直径9米的一个超级火箭助推器,29台二代猛禽发动机,推力是土星5号的2.27倍。

更狠的是,二代猛禽发动机还用3D打印技术把造价降低到了50万美元,一次29个也不过万美元,还采用了猎鹰系列成熟回收技术,进一步压低成本,而SLS发动机的报价是一亿美元一个,一次发射用掉四个,还不能回收。

外壳则用0美元一吨的不锈钢替换了13万美元/吨的航天碳纤维复合材料,只能说是推力大就为所欲为了。

NASA对马斯克的支持也是不遗余力,除了资金,还有人才、政策还有技术。

此外,NASA预算减少以后人才不断出走,都迅速被马斯克吸收了。政策方面,NASA目前已经选择星舰作为美国未来载人登月计划的唯一指定登月舱,甚至马斯克还被评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再说技术,SpaceX很多技术几乎原封不动,由NASA技术转让。梅林1A发动机就是从NASA空天飞机X-34的发动机为基础研发出来的。可以说SpaceX几乎已经成为NASA的“干儿子”了!

当然SpaceX不只是单纯的吸收而已,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马斯克商业版图的彻底创新。

比如SpaceX星舰的燃料并没有沿袭土星五号、航天飞机甚至猎鹰火箭都用过的成熟而且燃烧效率高的液氧+煤油或者液氧+液氢燃料,而是选择了体积更小、更方便储藏与管理的液氧+甲烷。

因为SpaceX星舰的目标是火星,火星上面有很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可以制造甲烷和水,水又可以电解成氢气+氧气,直接闭环了!这样一来,SpaceX星舰到达火星就可以就地取材完成燃料补给,然后用火星搞跳岛战术,理论上就可能踏足到太阳系的任何地方了。

按照此前探测器的速度,人类到火星,最短39天,最长八个月,平均不到半年,而当年五月花号到达北美的也用了两个月。这么一比较,今天人类去火星,也只相当于中世纪的人看新大陆,并非那么遥不可及。

按照马斯克的设想,只要不断建造星舰飞船,一个月一艘,有生之年,人类建立火星城市、太阳系文明就不是梦了。

有记者问马斯克火星上的城市是属于谁的?是属于NASA的吗?是属于SpaceX的吗?

他回答的是:属于火星居民自己的!

这个回答,恍惚间又让我想起,美国当初发射先锋号的时候,宁可放着冯布劳恩成熟的方案不用,偏偏要树个民用科研中立的大旗,来掩护军用卫星的发展。

只不过比起鬼鬼祟祟的中情局,光环加身的马斯克的这个回答站在了高文明的立场上,明显更有感召力,更容易说服民众支持太空事业。

NASA正是需要马斯克这种极具冒险甚至赌博精神的人,投入技术、项目与少量资金支持,就突破制度惯性的阻力,能撬动一个左右国运的庞大产业。

现在看来,他的冒险也并非是毫无根据的豪赌,而是一场在科学计划、科学论证下的豪赌。

在冷战疯狂烧完一大把钱之后,航天事业看似停滞了几十年,但是这几十年并不是人类所有科技都停滞,芯片,电池,设备精度,规模工业化,投资,制造设备,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孪生等等,极大的减少了成本、提高了航天技术的效率。

不管马斯克的星舰会不会变成又一个“航天飞机”,这种停滞,都更像是一种蛰伏,又到了重新整合现有成果再来一发的时候了,难保哪天不真正一脚捅开人类通向宇宙大门。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马斯克是狂人,异想天开不靠谱,做白日梦,甚至觉得马斯克就是个大忽悠,倾全国之力,全民参与的事儿,你一个私人公司就行了?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极力鼓吹私营企业效率,贬低背后NASA体制问题,借机指桑骂槐。

这种印象除了马斯克出于炒作的故意舆论引导,往往是低估了底层科技的进步,低估了市场化的整合效率,低估了NASA体制带来的底层基础推动力。

就好像唐伯虎那句诗,世人笑我太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

小看NASA是绝对会被重重打脸的。

说到底,无论美国有多吹嘘私营经济自由市场,NASA就是个由政治意志操控,凌驾于市场机制上的超级大国企,是美国倾注资源一杆子插到底来干预调控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抓手、工具人、指挥棒,跟随大环境呈现周期性的作用变化,没有改变的是其在美式举国体制中执行“高边疆策略”核心基础地位。

“高边疆战略”是里根政府在80年代提出所谓“星球大战”战略的内核,主要就是两点:

1.最大限度地利用美国的空间技术,“提供对核导弹的空间防御”。2.“获取宇宙空间的丰富资源,发展太空工业、商业、运输业”,促进美国经济、技术的进步。

两者一个高举高打,一个脚踏实地,缺一不可。

这种思维源自大航海时代,当时西班牙人获取了南美的黄金白银,却沉迷帝国荣耀,在欧洲买买买,最终刺激了英国的工业发展。

NASA在开拓新的世界的同时帮助美国拥有跨越式的碾压能力,就好像英国、荷兰开拓殖民的先后成立的东印度公司们,开疆拓土挖矿淘金贩奴经商一条龙打到底,把文明古国踩到粪坑里。

从GPS到手机,从汽车到电池,中美科技产业博弈如火如荼,高边疆竞争一直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只不过曾经广袤的新大陆换成了通向宇宙的未知科技树。

如今NASA早已变成美国象征,美国精神文化的核心组成,连同那些与纳粹、与中情局说不清道不明的往事,一起成为各大博物馆镇馆常客。

国家的发展就是一部史诗,基调永远是生死存亡和竞争搏杀,并伴有民族自豪感等等理想主义的升华,把故事主轴推向高潮,重复着碾压与被碾压的轮回。

而中国要成为下个阶段全球的领导者,必然要击败NASA,发展出更加高效的产学研体系,接过代表人类开拓生存空间的大旗。

前进前进,不择手段的前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939.html
------分隔线----------------------------